單身即地獄?戀愛實境節目無形中行銷的單身焦慮

過年期間或是情人節時,你是否因為親朋好友對於感情狀況的叩問而備感壓力?
​
「有沒有交男女朋友啊?」
「什麼時候要結婚啊?」
就像不斷重複播放的新年歌曲,每條大家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滿滿的戀愛壓力。今年農曆新年緊接著的就是西洋情人節,就算勉強敷衍得了長輩,也無法逃過自己內心對「單身狀態」的焦慮。
​
#辣台妹聊性別 #單身焦慮
#戀愛實境 #微劇透慎入
​
​
▍愛神來敲我家門?當談戀愛成為一件全民運動🗣️
​
網路每隔一陣子就會瘋傳「戀愛攻略」、「拜月老密笈」與「戀愛是大學必修學分」、「如果XX歲還是處男,似乎就會變成魔法師」等驚悚言論,如同人生守門員,每隔一陣子就會出來恐嚇單身的人。
​
對戀愛的焦慮與憧憬並不是數位時代才有,在網路聊天室出現前,人手一本的《愛情青紅燈》半月刊是中年世代的共同回憶。雜誌不僅收錄當時年輕世代對情愛、慾望的探索與焦慮,更成為認識伴侶的「交友平台」。
​
對於戀愛的焦慮,讓各種戀愛密笈得以不斷推陳出新,科技不斷改變,但對單身的焦慮卻始終沒變。
​
除了五花八門的戀愛密笈與親朋好友的引頸期盼之外,近年來各種 #戀愛實境秀 大受好評,無論是從2021年就開始連載、今年已經更新至第三季的韓國戀愛實境秀《單身即地獄》,或是由台灣本土影音公司所推出的台灣首部大型男同志戀愛實境節目《男生男生配》,都成為社群媒體討論的焦點。
​
不過仔細審視《#單身即地獄》的影集內容可以發現,讓參加者感到焦慮的一大原因是「對於單身者的 #懲罰」,無論是物質層次上的懲罰(只能待在地獄島,不能使用現代設備、需要自己準備三餐)或是同儕之間的壓力。
​
《單身即地獄》的規則是節目組為了收視率而創造的,但閱聽者受規則吸引、牽引的一雙雙渴望的眼睛,持續助長著單身者如地獄般的窘境。
​
▍超越異性戀愛腳本:《#男生男生配》的嘗試🎬
​
由台灣影視公司杰德影音製作、在串流平台GagaOOLala播出的台灣首部男同志戀愛實境節目,是戀愛節目的一大里程碑。跳脫 #異性戀框架 的男同志戀愛得以公開 #現身,在單偶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台灣別具意義。
​
《男生男生配》除了跳脫異性戀的腳本,節目規則也沒有設計對「無法完成配對」的參與者施以處罰,取而代之的是,每天晚上得以透過公共電話與心儀對象「聊天」,規則相對重視交流過程,而非配對結果。
​
然而,儘管《男生男生配》的結局僅有一對參加者成功配對,其餘參賽者也於節目後半段體認到,參加節目所結交的 #友誼與緣分 比起成功配對更加重要。
​
不過這樣的節目仍然是以「單身焦慮🧠」為柴火,並沒有打破「我們總是需要找一位戀愛伴侶」的設定。
​
正是這樣「必須戀愛」的設定,讓「#孤獨等級量表」再度在網路引發熱烈討論,單身者成為孤獨、可憐、需要被處理的社會行動者,甚至出現許多 #非自願單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INCEL)在全球發起攻擊事件,引起社會恐懼。
​
▍Singled Out! 指認社會中的 #單身歧視 🫵
​
也許會覺得《單身即地獄》的價值觀只是南韓電視節目設計出來的遊戲規則,但其實,真實生活確實存在對於單身者的歧視,就算自詡嚴謹的研究論文也常隱含了對單身者的歧視。
​
社會心理學家Bella Depaulo在研究單身歧視的專書《Singled Out: How Singles Are Stereotyped, Stigmatized, and Ignored, and Still Live Happily Ever After》(中文譯作《單身,不是你想的那樣!》)考察了美國社會中,制度與文化之間隱含的單身歧視與迷思。
​
Depaulo在書中舉出許多案例,例如許多科學研究指出的「已婚者比單身者更快樂」其實是因為統計推論上的錯誤。事實上並不是婚姻使得這些人變得快樂,而是這些人在結婚前就已經是相對快樂的一群人。其他常見的錯誤還包含更健康、更長壽等等,這些研究在因果推論上都不少瑕疵。
​
同時社會常有「已婚人士懂比較多」、「單身者比較自私」、「單身者必定將尋找伴侶視為唯一目標」、「單身者必定孤獨終老」等等迷思,在不同性別之間, #單身女性 受到的歧視更明顯。
​
以上迷思讓社會制定出對於 #已婚者 更加優惠的福利、獎品與獎金制度,在錯將這些制度後果稱為「家庭價值」。Depaulo提到在美國社會中,單身者在醫療保險、找房、薪酬甚至微小到購票都比較吃虧。
​
美國社會無論在文化或制度方面都將單身者邊緣化,透過Depaulo的專書,我們也能夠反省台灣社會是否也有類似的現象。
​
▍結語:破除戀愛迷思,單身不該是焦慮的原因🙅🏻
​
Depaulo書中提到許多有趣的案例,其中一個便是2002年Tim Russert在訪談節目中問女來賓Maya Lin的問題:「妳有沒有 #家庭?」這個問題就算在台灣社會也很常見,似乎也沒有太多特殊之處。
​
但當我們仔細思考這個問題與它預設的回答,會發現,這個問題僅指涉了一種「家庭」,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朋友都不是提問者預設的家庭成員,是明確指向婚姻狀態的提問。
​
而正是這些隱微的預設讓單身者不斷感受到「被排除」的焦慮,甚至逼大家不得不跟上戀愛風潮。婚姻不僅沒有和家庭脫鉤,還強勢地成為了「家庭」的主要指涉對象。
​
在戀愛與婚姻當道的台灣,我們因為指認了過去對同性別伴侶的歧視而通過專法矯正歧視。後同婚時代的台灣,我們不僅需要思考「💭哪樣的關係還沒受到保障?」更要進一步思考「💭是不是一定要透過婚姻保障一段特別的人際關係?」、「💭哪些人在婚姻時代成為了被歧視的對象?」
​
本文並不否定婚姻對社會的正面價值,也不認為單身才是最好的選擇,而同Depaulo所言:「要公平」。
​
我們需要公平地檢視婚姻對於當代社會的正/負面影響,看見那些因為不願進入婚姻而受到剝削的群體,希望我們都能認同單身成為幸福的可能。
​
不進入戀愛與婚姻體系,我們還是能夠過得幸福快樂,因為人生從不只因為戀愛與婚姻得以幸福快樂。
​
​文字:余東栩
編輯:戴綺儀⁣
製圖:金在柚⁣
​​
​▷參考資料
蓓拉·迪波洛(Bella Depaulo)著,彭玲嫻譯(2009 [2006])《單身,不是你想的那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翻譯自DePaulo, B. (2006). Singled out: How singles are stereotyped, stigmatized, and ignored, and still live happily ever after. St Martin's Press.)
JTBC(2021年~2024年製作播出)《單身即地獄》(솔로지옥)第1~3季。
杰德影音(2023年製作播出)《男生男生配》。
Previous
Previous

從直接歧視到敵意環境,性別教育20年繼續走

Next
Next

跨越時空撐女人: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女性主義魂